第二十六章   教会

教会的起头:五旬节 耶稣众门徒为以色列的核心。这以色列就是那些听信耶稣传讲神国的人。他们构成了上帝真正的白姓、属灵的以色列。耶稣曾经表明他的旨意,要建造他的ekklesia(教会)。教会承认耶稣是弥赛亚。教会要作神国度的子民,同时也作神国在世上的器皿。然而,耶稣和他的门徒并没有另外组织会堂,没有 另外兴起运动,也没有以任何外在方式与圣殿或会堂分离,纵使犹太领袖们不断和他们发生冲突。耶稣的门徒在以色列之内组成开放的团契,他们唯一外在识别的标记,是跟随耶稣、作他的门徒。

      耶稣受死复活之后,这一小群门(现在的数目是一百二十)有数星期不做任何事,单单等候神属天的指示。耶稣有四十天之久,常向他们显现,继续以同样的主题,就是他常久以来的中心言息——神的国度——教导他们(徒一3)。他们依然相信;神的国度是指犹太人神权政治的恢复(徒一6),但耶稣指出,神对现今另有旨意。施洗约翰曾应许:那将要来的弥赛亚,要成就约珥先知的预言,他要用圣灵施洗神的百姓。这应许就要实现。

      五旬节那天,有件奇妙的事发生了。耶稣的门徒经历了神的临在,及一些看得见、听得见的彰显,使他们确信神已经把他的圣灵浇灌在他们身上。

      众先知早已预先看明,将来有一天,神要把他的灵浇灌他一切的百姓,不是仅仅浇灌在君王、祭司、和先知这些选任的领袖身上。这项恩赐要引发预言和启示的复兴(珥二28一29)。按着约珥书的上下 文,这圣灵的恩赐是一项末世事件,属于神最终对他百姓以色列的救赎,并招聚他们进入他国度的那日子。因此,这恩赐与耶和华的日子相连,那日子将是审判的日子,也是拯救的日子(珥二30一32)。

      以西结书虽然着重点不同,但也按着同一脉络,期盼弥赛亚救恩的日子。那日子,神要召回他的百姓,洁净他们,脱离他们的罪孽,并借着安放他的灵在他们里面,神要赐给他们一个新心,因而使他们得以成为神的百姓(结卅六22及以下)。

      间约时期的文学作品,意识到失去圣灵的同在。旁经与外典作品都觉察到预言默示的时期已经过去。预言消逝了。先知的默示已经随着最后一批先知离开以色列了。他们甚至承认,圣灵不再临在第二圣殿中。不再有任何默示启示。库穆兰的社员相信,神将他的灵赐给

了这团体的一些成员;可是,这灵没有传达新的启示,只给予正确注释旧约圣经的才能。

      施洗约翰以先知的身份出现,直接宣讲神的话。接着耶稣在他受洗时,接受了圣灵。在拿撒勒,他自称神的灵在他身上(路四18),他也自称靠着圣灵的能力施行这些大能的作为(太十二28)。先知的圣灵临在施洗约翰身上,圣灵的能力也临在耶稣身上,这两者都是新事物的预兆:弥赛亚的时代来临了。施洗约翰应许:耶稣就是实现圣灵之洗的那位(可一8)。

      当这小群一百二十位门徒,经历五旬节圣灵的恩赐时,彼得解释这经历说:『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徒二16)。彼得说,那赐给以色列、要在耶和华的日子成就的应许,现在已经应验了,不是向以色列国应验,而是向一群相信耶稣是弥赛亚的人应验。跟着,彼得补充一句,给这事件以深刻的末世性意义。彼得把约珥书的『以后』换成『在末后的日子』(徒二17)。先知书的『末后的日子』是指神国的日子,弥赛亚时代。在末后的日子,神的统治要在全地建立;列国将要敬拜以色列的神;和平亦将充满所有的人(赛二2一4)。在末后的日子,以色列将要在他们的王大卫,恩典的治理下蒙拯救(何三5)。彼得重新注释约珥书,确认圣灵的浇灌也属于末后的日子。他因此也重新注释末后日子本身的意义;他把末后的日子与耶和华的日子分开,而把末后的日子放在历史当中。『末后的日子已经来临了』。末后的日子是圣灵的日子,这圣灵现在已经赐下。弥赛亚时代的确已经来临。末世救恩已经临在。可是耶和华的日子仍然是这世代末了的未来事件,耶和华的日子还未来临。然而,末时并非『完全有待将来』。彼得的讲道需要彻底更改末世的结构。耶和华的日子仍然是盼望的目的,但弥赛亚救恩的『末后的日子』已经实现。因此陶德认为,早期教会相信末时已经来临的说法是错误的。末时是指『众先知的耶和华的日子所指的一切。』陶德强调初期福音宣讲中有弥赛亚应验的成分,这说法是对的;但陶德又认为早期教会盼望基督再来只是为了完成他已经开始的工作,而不是为了引进一件事物的新境界,这说法就错了。这种解释忽略了彼得重新对末后日子的注释,并与耶和华的日子分隔的意义,以及把重点完全放在应许的成全上,而不放在未后日子的成全,与耶和华日子的极致完成,两者之间的张紧状态上。应许成全的时候已经来临;但耶和华的日子仍是未知将来的末世事件。

      圣灵的来临,以几种能以五官察觉的方式彰显他自己。好像一阵大风吹过的响声,充满了门徒聚集的楼房。他们看见某种显现,看似火焰,分开成为各个火舌,并降在他们每一位头上。他们感到自己充满了神临在的奇妙感觉,他们甚至迸出自发的赞美神。他们所讲的语言,不是亚兰话,也不是希腊话,而是一个未知的语言,以致令有些听众以为他们喝醉了酒(徒二13)。这些话语显然有身外境界的程度,使人听来不太明白。可是,有许多其他人却听见能明白的话语。这些巴勒斯坦犹太人似乎能够讲许多不同的语言。散居的犹太人住在地中海周围,各国各地,他们朝圣到耶路撒冷来庆祝周期(收获节,五旬节)。他们听见这些说亚兰话的犹太人,用他们各人家乡道地的方言来赞美神。

    彼得解释说,这个说别国话(glossolalia)的奇妙能力,是约珥预言成就的外在标记,约珥曾预言神要将他的圣灵浇灌他所有的百姓。在约珥书中,这应许与耶和华的日子相连;彼得确认这事件现在已经在历史中发生。这事件是下列事件的结果:就是神已经高举被钉十架的耶稣,神已经叫耶稣在他右边登基作王,启肇他弥赛亚的统治;而圣灵浇灌他的百姓不折不扣是弥赛亚时代。这项圣灵的浇灌也被称为圣灵的洗(徒一5)与『圣灵的恩赐』(徒二38)。

      圣灵洗的意义,可以从研究该词的数次使用中发现。一百二十位门徒在五旬节受圣灵的洗,且同时被圣灵充满(徒二2)。这两个词——受洗和被充满——并非完全同义,因为使徒行传记载圣灵充满会重覆发生,但从未记载信徒会第二次受圣灵的洗。五旬节圣灵洗的恩赐是应许给一切要悔改与受水洗的人(徒二38)。五旬节之后,每一次提到圣灵的洗都从来不是那些已经一度受圣灵洗之信徒的再次经历,只是新的、被带领信靠基督之人群的头次经历。

      当腓利把福音带到撒玛利亚,圣经记载:撒玛利亚人相信并且受洗;但他们没有立刻接受圣灵,『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徒八12,16),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立刻受圣灵的洗。只等彼得和约翰从耶路撒冷下来,祈祷,按手在这些信徒身上,圣灵的恩赐才赐下。现在他们不只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也受了圣灵的洗。

      哥尼流和他一家信主之时,使徒行传明白提到有圣灵的洗。彼得还在讲道的时候,圣灵的恩赐就赐下来(徒十44及以下),这圣灵的恩赐被认为是受圣灵的洗(徒十一16);但这次却毋需按手。

     上述这两次不是五旬节经历的重复,而是五旬节经历的延伸,延伸到犹太信徒的圈子之外,首先到撒玛利亚人,然后到外邦人。我们可以说,有一次犹太人的五旬节,一次撒玛利亚人的五旬节,并一次外邦人的五旬节。最后一次记载五旬节经历是发生在以弗所,保罗发现有一小群门徒,他们从未听闻五旬节圣灵的恩赐(徒十九2)。他们只受约翰的洗,也就是说,他们知道施洗约翰传讲耶稣是弥赛亚,并曾受悔改的洗,洁除罪孽,等候即将来临的神国。他们未曾听闻耶稣受死与复活,并圣灵降临。他们可能是亚波罗的信徒,亚波罗在遇见百基拉和亚居拉之前,只晓得施洗约翰的洗礼(徒十八25—26)。当他们奉主耶稣的名受洗,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都受了圣灵的洗,并且说方言,又说预言(徒十九6)。

      上述这些考察路加报导圣灵降临的事件引起下面的问题:按手在圣灵的恩赐上有没有作用?有什么作用?有些基督徒挑出撒玛利亚人的五旬节经历,这次圣类的恩赐是在信主之后,并且是按手才有的结果,所以这些基督徒主张:受圣灵的洗是因信得救之后『第二次恩典的工作』,信徒借此得着能力,能过圣洁生活或能有效传道。使徒行 传显然没有单一的模式。问题是:那一个才是标准模式,撒玛利亚的,还是哥尼流的?如果撒玛利亚是标准模式,那么圣灵的洗是因信得救之后的经历这种看法便可振振有辞。

      然而,撒玛利亚似乎不是标准模式,只是例外。哥尼流全家和保罗,都在信的时候赐下圣灵;在以弗所施洗约翰的门徒是在奉耶稣的名受洗时,领受了圣灵。撒玛利亚人信主是福音在耶路撒冷以外的第一次行动。初代基督徒开头并不明白,向全世界传福音是他们的使命。他们留在耶路撒冷,普世宣教的使命连开始都没有,直至逼迫来临,把说希腊话的犹太人驱出耶路撒冷首府之外。可是,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打从心里就彼此排斥:『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约四9)。所以,『需要有些特殊的证据,确认这些撒玛利亚人是完完全全获准加入神百姓的新团体。因为撒玛利亚人一向受耶路撒冷的百姓鄙视、看为局外人。』不只这样,彼得与约翰是犹太人基督教会的领袖,他们要经历到神的确是向外邦世界迈进,因为他们显然还没有这普世宣教的异象。彼得认为他自己是个好犹太人,并企图继续作个好犹太人(徒十14),纵使他是个基督徒。我们可以下结论:通常的模式,圣灵的洗发生在因信得救之时,新约圣经的时代,实际上与受水洗、信徒获准加入教会同时。

      使徒行传没有一处说明圣灵洗的神学意义。整本新约圣经也只有一句话申述圣灵洗的意义。虽然这句话在保罗的书信里,但使徒行传记载的几次五旬节经历的延伸,可以按这句话的亮光来了解——『我们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从一位圣灵受洗,成了一个身体:饮于一位圣灵』(林前十二13)。圣灵的洗是圣灵的工作,把不同种族血统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连合在一起,成为属灵合一的百姓,使他们组成基督的身体——the ekklesia(教会)。严格来说,the ekklesia(教会)于五旬节诞生,那时圣灵浇灌在一小群犹太籍耶稣的门徒身上,使他们构成基督身体的核心。五旬节之前的门徒,只能算是胚胎教会。The ekklesia不应被看作只是人的团契,由共同宗教信仰与经验维系一起之人的团契而已。教会是如此,但不仅如此。教会是神借圣灵所创造。因此,应该只有(也只能有一个ekklesia(教会)。The ekklesia(教会)单一性的事实是使徒行传中五旬节经验数次延伸的神学意义。圣灵首先临到犹太籍信徒,然后临到撒玛利亚信徒,然后临到外邦信徒,并且最终临到施洗约翰的一小撮门徒。这四次圣灵降临标示出 the ekklesia(教会)伸展的四个战略阶段,并且教导:只有一个ekklesia(教会),所有信徒,不论是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外邦人、或施洗约翰的跟随者,都进入这教会,都受同一位圣灵所洗。

    圣灵的洗并不等于圣灵充满。圣灵的洗是一次完成永远完成的事件,发生在人归信基督之时。使个别信徒构成基督的身体是圣灵的工作。因此,不可能有既是信徒却又不在ekklesia(教会)里面的事。因为当人一相信,他就与一切其他信徒一同受洗。圣灵的洗只能发生在个别信徒身上,但圣灵的洗基本上是群体性、教会性的事实。圣灵充满基本上是个人经历,而且是可以重复发生的,并与基督徒的敬虔有关(弗五19及以下),也与传道事工有关(徒四8;十三9)。新约圣经没有一处吩咐信徒要受圣灵的洗,像吩咐信徒要被圣灵充满一样(弗五19),因为灵洗是刚信时发生的事实。

    the ekklesia(教会)的单一性,可从五旬节那天的两个现象看出。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徒二3),这暗示合一性与多元性。这些像火的舌头不应解释为成就了施洗约翰所说,弥赛亚将要用圣灵与火施洗的应许,因为用火施洗是指末世审判的洗,正如四福音的上下文所证明的。糠秕要被不灭的火烧尽了(太三12)。再者,五旬节的现象不是火的舌头,而是『像』火的舌头,并且,毫无疑问是为了说明神奇妙的显现降临,有点类似摩西见荆棘丛中火焰的经历。

      说方言的现象也暗示ekklesia(教会)的单一性及其普世性。五旬节方言的现象与教会中日后出现的方言不同,正如我们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二和十四章讨论圣灵的各样恩赐中知道,方言是一种身外境界的讲话方式,带给讲者极大属灵提升的感觉,但对听众来说是不能明白的。除非有另外一个人在场,他也蒙同一圣灵恩赐把那不明白的话语,翻译成听众听得懂的语言才能明白。五旬节的时候,并不需翻译人员。虽然不肯定这究竟是讲的神迹,还是听的神迹,最简单的结论是:门徒以未知的言语讲话,圣灵就把这些话翻译成听众的各种乡谈。这样的神迹并不是为了提供沟通方式,因为希腊普通话人人听得懂,正如彼得的讲道所显示。五旬节的方言有象征的意义,暗示这项救赎历史里的新事件,是为了全世界,并要把不同语言的种族联合在ekklesia(教会)的新合一里。

初代教会的生活 五旬节的经历并未有导致初代基督徒脱离犹太教组织另一个不同的团体。相反的,从这个新团契外表看来,不过是个新的犹太会堂,是承认耶稣为弥赛亚的。他们继续在圣殿里敬拜神(徒二46);并且『祈祷』,无疑是包括例常规定的犹太祈祷。初代基督徒没有脱离犹太人的习惯,大众对他们的态度可以证明(徒二47;五13)。倘若耶稣的门徒摒弃犹太宗教与敬拜,采用新的基督教方式的话,就不可能有『得众民的喜爱』,与『百姓却尊重他们』这些话。他们的基督教信仰不过加在他们原来的犹太宗教上。这个说法有一项事实支持:一段日子以后,彼得仍然自称按照道地犹太人的方式生活,遵守律法,有分别洁与不洁的食物规条(徒十14)。

    可是’一些特别的基督教成份相当明显。苜先是『使徒的教训』或didache(教导)。这包括:耶稣的生平、受死、与被高举的意义  ,耶稣登基作弥赛亚王与主,开启了弥赛亚恩典的时代,并将来末日的极致完成。正如布如司(Bruce)指出,这些教训是新约圣经的核心,后来以书写的形式出现在新约圣经。这些救赎事件使 ekklesia(教会)构成一个末世性团体,预定经历末世的极致完成,因为教会已经历了弥赛亚时代的末世恩典。

    初期教会的敬拜,其特色就是简单。除了在圣殿中敬拜,就是在基督徒的家中聚集(徒二46;五42)、擘饼、和用饭。上述经文的措辞暗示:他们在奉行一种具有双重作用的饭食,与日后在保罗时期教会中所奉行的相同,就是一种连带主餐一同团契相交的饭食,或aga-Pe(爱筵)(林前十一20,34)。一同用饭,在耶稣的传道事工中十分重要(太九10一11;十一19;路十五1一2;徒一4),并继续在早期教会的宗教经历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私人家庭提供这项特殊基督教敬拜行动的聚集场所。五旬节那天,大批犹太人接受基督教信仰(徒二41;亦见徒四4 ;五14),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么大的一群人可以在一个地方聚集。那时有许多小的『家庭教会』——分开的集会  ,类似犹太人的会常。这也是保罗教会的模式,因我们经常读到在某人家中的教会。我们不知道五旬节之前那一百二十人聚集的楼房有多大(徒一13),虽然教会明显有一个聚会的中心场地(徒十二12,但很难想像,会有一个地方大得足以容纳全部的信徒。

洗礼 任何人若接受耶稣是基督的宣讲,并悔改,又接受水洗,ekk- lesia(教会)就欢迎他进入教会的团契。水的洗礼,从耶稣在世之日就已有了。但赋予新的意义。施洗约翰的施洗,是为了迎接神国的降临。约翰福音记载耶稣的门徒继续这项工作(约三22;四1一2)。现在,耶稣被称为复活高升的主,洗礼成为获准加入基督徒团契的外在标记,信徒且是『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信基督与受洗两者之间,毋需一定时间的分隔,从下列事件可知:五旬节那天(徒二41),撒玛利亚人受洗(徒八12),埃提阿伯太监受洗(徒八36一37),哥尼流(徒十47—48),扫罗(徒九18),吕底亚(徒十六14一15),等等。

      要解决婴儿受洗的问题,不能根据使徒行传的释经资料,只能根据神学的基础。使徒行传二章卅九节的应许不一定解作儿童要受洗;这个应许可能仅指出福音的恩典,不单只赐给当代,也赐给他们的后裔——不单只赐给耶路撒冷的百姓,也赐给住在远方的人——并且类比使徒行传二章十七节的『你们的儿女』。使徒行传二章卅九节的『儿女』一词受随后的句子——『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所规限。有关全家受洗的经节(徒十一14;十六15,31;十八8)可能是指『妻子,儿女,仆人,并亲戚,这些住在家里的人,』但这些经节也同样可能只是指那些成年人,那些承认他们信靠基督的人而已。很难相信这些经文是指一家之主的信心足敷他儿女之用,正如很难相信这一家之主的信心足敷他的亲戚与奴仆之用。

基督徒团契 初期教会的生活,最令人瞩目的要素,是团契的意识。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徒二42  )有几句话论到早期基督徒『都在一处』(徒二44,47)。这不但说明他们一同聚会,也道出他们团契的性质。早期基督徒自觉彼此连系在一起,因他们一起和基督连系。他们是末世的百姓,不只是因他们被呼召去承受那末世的国度,也是因他们已经历了弥赛亚时代的福乐。他们的团契在某种意义上,是预尝末世神国的团契,在犹太教中、在历史之中显露出来。若信徒会孤单,真是不可思议。成为信徒,就是与其他的信徒分享将来世代的生活,成为团契里的信徒,便在ekk-lesia(教会)之内。

      这种团契意识在耶路撒冷团体中,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团体的特色显然是有许多穷人,尤其是寡妇。她们没有家庭,因此没有维生的来源。他享弥赛亚时代福乐的意识,导致实际分享财物产业。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因此,许多信徒卖了田产家业,把所卖的价银拿来,照顾那些贫困无依的人(徒二44--45)这完全是一件甘心情愿的事,可以从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事件得知。彼得提醒亚拿及亚说,没有人强迫他卖田地,一旦卖了,价银仍然是他可以随己意分配作主的(徒五4)。这事件的罪在于伪称全部的贡献,其实所卖的价银有一部份故意保留。献出来的钱显然是用来供给穷人每天的口粮,不然他们就什么都没得吃。(徒六2)这种通常称为『基督徒共产主义』,不应被认为失败的社会主义实验,其实这是初期教会团体,基督徒团契深切连结的表现。这种同样的团契意识,应该在不同的历史情况中,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EKKlesia (教会)的组织 要考查ekklesia(教会)的组织,我们就必须追溯到最早期教会领袖们的诞生。最早的ekklesia(教会)是一个没有组织的犹人信徒团契,他们不与犹太教分离,继续犹太宗教的惯例和崇拜。他们相信耶稣是弥赛亚,他也已开启了弥赛亚纪元。他们在家中,并(显然)在那楼房上同一聚集、一同用饭、并举行主餐、赞美神、敬拜神、并聆听使徒的教训。他们唯一的领袖是众使徒,他们的权柄显然是属灵的,而非律法的。当时并没有组织,也没有委任什么领袖。当时的ekklesia(教会)和今天的教会——有组织的机构——不同。当时的教会是犹太教当中一个小小的、开放的犹太人团契。十二位使徒当中,有三位——彼得、雅各、和约翰——职任最重,是其他九位的领袖(徒一13)。

      除了使徒外,首次拣选正式领袖是教会出了内部问题之时。从各处散居地回来,住在耶路撒冷,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开始埋怨,因为当地讲希伯来话的犹太籍寡妇似乎在每天分配食物上受偏爱。当时分配食物,显然是由使徒们直接监管,这项工作吃力而不讨好,以致他们被指摘有徇私之事(徒六1一2)。十二使徒为了解决问题,召开教会会议,拣选七个人来监管这项行政庶务。这很可能是后来执事职份的来源。保罗对这职份资格的训示,暗示有经济责任(提前三8一13;见腓一1)。当中一位『执事』司提反,在话语的职事上大有恩赐(徒六8及以下)。但大致上,教导和传讲福音的职事,依然是使徒的责任范围。

      不久,有一组长老似乎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徒十一30)。圣经末记载他们是同时、为何、或如何被选立。我们只能运用我们的历史想像力,重组可能发生的事。犹太人的社会与会堂都由一组长老管理;既然初期教会在外表上与犹太会堂没有什么分别,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当使徒开始忙于耶路撒冷以外地方传讲福音之时,便拣选了众长老接替使徒的位置,治理耶路撒冷教会。果真如此,我们必须想到有一群长老,不是一位长老,在治理每一堂的会众。当耶路撒冷会议时,众长老与众使徒同享领导的职任(徒十五2,22;十六4)。当保罗在亚细亚建立教会,也在他建立的教会中选立一些长老(徒十四23)。可是,在拣选那七位(徒六 2)以及在耶路撒冷会议(徒十五12,22)时,全体会众的声音都参与决定。使徒行传显然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理模式。领导形式是项历史的发展,是众使徒、众长老、并会众共同的参与。

      『长老』一词译自presbyteros,英文的presbyter(长老)一词也由此衍生。这些领袖不只称为长老,也称作监督(ePiskoPoi),这词是指他们监督教会的职务。这些是同一职份的两种称呼,可以从下面事实得知: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这些长老也被称为监督(徒廿17,28)。再者,在保罗给提多有关治理革哩底教会的训示里,这两个名词交替使用着(多一5,7)。

      众教会整体地连系一起,不是借着组织或委任职员的约束,而是由于使徒们属灵的权柄。众使徒原是耶稣所委任,就是当耶稣拣选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可三14及以下)。数目十二的意义在:他们要代表新以色列,就是教会。呼召十二门徒是项象征性行动,以他们为耶稣所建造新以色列的核心(太十六18)。当彼得承认信靠耶稣是弥赛亚,并蒙指称为教会,奠基的磐石,这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作为十二使徒的发言人与代表。当犹大丢弃这位份,所产生的破口就由拣选马提亚来补缺(徒一15及以下)。从此以后,就人的委任而言,使徒的圈子圆满了。可是,圣灵可以选立新的使徒,而他们的使徒职任被众教会认识,不是根据人的授权,而是基于他们圣灵所赐的各项恩赐。除了十二使徒之外,巴拿巴和保罗也被认为是使徒(徒十四14),还有主耶稣的弟弟雅各(加一19),安多尼古和犹尼亚(罗十六7)。

      使徒是神所选立的一群人,作为教会的根基(弗二20;亦见启廿一14),也是神传达启示的器皿(弗三5),启示有关基督的位格与救赎工作的意义。因此,他们一向以神自己的权柄说话,现代教会的领袖无人能以这权柄说话。使徒是早期教会教训的管家(徒二42),新约圣经可以看作是使徒对在基督教里救赎事件意义所作见证的最后产物。教会一旦建造成功,而使徒解释基督意义的话语,一旦以书写形式安置妥当,使徒职位的延续就没有进一步的需要。

      与使徒相连的是先知(弗二20;三5),先知是受圣灵感动,有时预言未来的事情(徒十一28;廿一10),但更常见的是为教导教会而讲说启示的话语(林前十四6,29一30)。使徒和先知的恩赐都为圣灵所赐(林前十四4,28;弗四11),不是教会拣选人的职位。使徒与先知的权柄都是属灵的,不是任命、职务、或法律的权柄。使徒行使治理众教会的权柄,先知显然未行使这权柄。先知的权柄大部份在教导方面。

      虽然众教会没有籍教会的约束或正式权柄连系成一体,但众教会有极深切的一体意识。这可以从使徒行传ekklesia(教会)一词的用法得知。该词常用来称当地会众(徒十一26;十三1;十四23),当地会众显然是在某家的屋子里聚集(徒八3)。该词的复数,因此是用来指全部的教会(徒十五41;十六5)。这词的单数也可以用来指一个城市里全部的信徒(徒五11;八1);甚至可以指整个教会——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徒九31)。使徒行传教会一词唯一的归属用法是『神的教会』(徒廿28),这句话是指以弗所教会,作为整个教会的代表。

    Ekklesia(教会)这些用法,暗示教会不只是所有地方教会的全数,或所有信徒的总和;更恰当的是,当地的会众是教会在当地的彰显。在以弗所的教会是神的教会,不只是神教会的一部份。这是下列事实的反映:所有教会都认为他们彼此相属,因为他们彼此相连同属基督。只能有一个教会,而这一个神的教会在各地方,借信徒的团契,将自己彰显出来。可是,这种合一体并非靠形式强加,也并非靠外在的维系,而是实际体验教会真正本质的反映。

教会与以色列 使徒行传概述教会逐渐脱离会堂,成为独立运动的过程。事实上,使徒行传其中的一个主题,就是在解释耶路撒冷犹太人的一个小团契(这团契实际上与他们的犹太环境极少分别)如何变成罗马帝国首府外邦人的一个团契(这团契完全脱离了一切犹太人的习惯。)

      与犹太教分裂的首次证据,来自司提反的传道工作。教会拣选七位监管分配食物的弟兄,都有希腊名字;我们可以推测他们是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是在散居地长大的,比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有更开明的倾向。无论如何,犹太人控告司提反的话,不住地糟践圣所和律法(徒13),似乎表示犹太人成为基督徒就不必再奉行圣殿的敬拜或遵守旧约圣经的律法。司提反申诉时,并不想证明这些控告的虚假。司提反的讲章在叙述当以色列在迦南地以外,且没有圣殿之时,神如何恩待以色列。他的结论是:神并不受圣殿所限刻(徒七47)。并直言,拥有圣殿并不能保证犹太人有正确的宗教信仰(徒七51一53)。我们可以推论,司提反是第一位真正了解圣殿崇拜和奉行律法,不再是犹太籍基督徒所必需的。

      第二阶段是:彼得遵从神的带领,这带领超越他的犹太人信念,与该撒利亚外邦人同中基督徒相交的筵席。当彼得回到耶路撒冷,他被指摘不只把福音带给外邦人,更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徒十一2),也就是触犯犹太人的律法。『那些奉割礼的门徒』提出这些指摘,他们是犹太籍基督徒,拒绝承认犹太教和基督教有任何分歧。他们认为基督教信仰是犹太教的成全,不是后继。彼得在这一点上成功地为他脱离犹太习俗而辩护,他叙述神明显接纳了那些外邦人。

      保罗第一次宣教旅行,成功地在外邦世界中建立了好些教会,这外邦世界完全没有犹太人律法的规例。保罗第一次宣教旅行结束之后,这问题再度白热化。基督徒弟兄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安提阿是外邦基督教运动的新中心地,这些耶路撒冷来的弟兄坚持所有基督徒都必需遵守摩西的律法,也就是要成为犹太人,才能得救(徒十五1--2)。这件事导致耶路撒冷大会,决定犹太律法在基督徒团契中的地位。保守派坚持律法的永久不易,这一派来自法利赛教门信徒的带头(徒十五5);而保罗代表开明派,认为律法并不约束外邦基督徒。会议后来由耶稣弟弟雅各的一番话作结,当时雅各已成了耶路撒冷教会的属灵领袖。他复述彼得在该撒利亚的经历,那时外邦人明显由神带进信仰的大家庭中。然后他说:『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十五15一17)雅各引述阿摩司书九章十一--十二节,证明彼得与哥尼流的经历是成全神的旨意,神要眷顾外邦人,并要因他的名从他们当中拣选百姓。因此,导致外邦使命的『重新建造大卫倒塌的帐幕』,必定是指基督高升登上(属天的)大卫的宝座,并且建造教会,就是神真正的百姓,新的以色列。神既然已经在律法之外带领了外邦人信主,因此不必坚持外邦人要成为犹太人才得拯救。会议决定,外邦人不必背负律法的重担。但他们被要求为了基督徒爱心的缘故,自我禁戒一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特别受犹太人所憎恶,而犹太人又散居在地中海每一个主要的城市(徒十五21),这些风俗习惯就是吃与偶像有关的食物,吃勒死之动物的肉,这些肉还有未流干的血,喝混有血的饮料,并奸淫。这会议显然免除外邦人遵守律法的义务,并实际上在所有外邦人的会众中,摒弃了犹太人的惯例,虽然犹太基督徒也可以继续像犹太人那样遵行律法。

    使徒行传前面十五章的叙述说明外邦教会如何兴起,脱离律法而自由。后面十三章说明教会与会堂的决裂是如何发展。保罗无论在那里宣讲福音,他首先都在犹太会堂讲道。几乎千篇一律地,遭受犹太首领并大多数会堂的反对,但那些在会堂里敬拜的外邦人却热诚接待他。这个主题说明了犹太人拒绝福音,而外邦人接受福音。保罗三次成功的宣教旅行之后,(这三次宣教旅行中,保罗一再遭遇犹太人的反对并外邦人欢迎,包括面对犹太人攻击时,外邦官员的保护。)保罗最后访问耶路撒冷。路加花了五章半的篇幅述说这最后的访问,一定有一些未曾解释的理由。这次访问没有任何正面的收获。这个长篇记载的目的,是要详细说明犹太教如何拒绝这福音。保罗三次在亚细亚和欧洲的宣教,犹太人拒绝他的信息,但外邦人领受他的信息。这种在各地城市的经历,如今重演在保罗于犹太教首府和外邦世界首府的经历中。若非罗马的代表保护保罗,耶路撒冷早就杀了保罗。大多数民众,尤以犹太公会为甚,都拒绝保罗及他的信息。圣城和犹大官员容不下基督教信仰。犹太人因此自己取消成为神真正的百姓的资格。

    保罗在罗马蒙接待,证实且反衬了犹太人的拒绝。他首先召集犹太首领,陈述神国的宣告,只为了福音被拒绝。然后他转向外邦人;而使徒行传结束的时候,严肃宣告神对以色列的审判,并且断言:『所以你们当知道,神这救恩,如今传给外邦人,他们也必听受。』(徒廿28)于是,最初在耶路撒冷以犹太教门开始的教会,现在成了罗马外邦人的团契,完全脱离了犹太关系。


This file is decompiled by an unregistered version of ChmDecompiler.
Regsitered version does not show this message.
You can download ChmDecompiler at : http://www.etextwizard.com/